尽管伊利公司有好几个第一:雪糕、冰淇淋连续5年产销量全国第一,超高温灭菌奶连续两年产销量全国第一……但是,伊利人并不满足,总经理郑俊怀说: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,现在这点儿第一算什么?远远不够,远远不够!”
怎样才能保持伊利的高速发展?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?面对加入WTO,伊利现在最需要什么?郑俊怀答:“最需要的是人才。”
早在1993年,伊利人就有了这种超前的认识。在内蒙古这样一个边远落后的省份想真正建立起现代化企业,没有一流人才连想都别想。当时,伊利还是个小企业,虽然有一批铁了心要干一辈子伊利事业的老职工,但知识分子屈指可数,绝对谈不上人才优势。那么,到哪里才能找到人才优势?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∶到大学找优势。
1993年,伊利从大学引进13名毕业生。伊利人很快就发现,从高等院校走入企业的学子们知识基础好,接受能力强,富有上进心,爱思考、善创新……他们的到来,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于是,伊利引进和使用大学生的力度逐年加大:从1993年到2000年,经过计划渠道分配引进大学生684名,通过非计划渠道引进大学生近1000名。
有人眼红,有人不忿……“一帮子娃娃脸,来了没几天就当主任当部长,是不是提拔得太快了点儿?”确实还是一帮孩子,要使用,也需要培养。
娃娃们进入伊利后,公司首先安排他们到基层去,从企业的最基础部分开始介入,了解企业,熟悉企业,与工人们一起工作、学习、生活。对他们来说,知识比老职工们丰富,但吃苦精神和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的劲头还需要向老职工学习。在此期间,人力资源部时时注意与毕业生们进行沟通,鼓励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和自己,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岗位。
伊利公司为了管好用好大学生们,在培养、使用中给了他们许多“倾斜”。比如1998、1999年,公司两次从毕业生中分三期遴选60人,作为后备干部,与厂长、经理们一起到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参加每期两个半月的MBA工商管理脱产培训,以备随时提拔使用。再如伊利实行开放用人政策,应聘者不分公司内外平等竞争,但是在公司公布的各类岗位招聘启示中,总能看到“近年来接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优先考虑”的字样。几年来,该公司已经有一大批毕业生走上了管理和技术领导岗位,尤其是1993、1994、1995年入厂的毕业生,在管理、技术领导岗位者多达80%,他们中有部门经理、企业经理、技术主管,有的还当上了事业部总经理。
对于企业急需的人才,公司不惜重金面向社会招聘,哪怕兼职给伊利出力都行。一大批著名的学者、教授藉此加盟伊利,目前已经有100余名高级人才在伊利营销、企划、生产、设备、自动控制、资本运营等岗位担当重任。
有一句话在伊利叫得最响∶“不拘一格用人才。”只要有本领,有事业心,就可以获得职务上的晋升。公司的承诺是:让最明白的人来管理最明白的事,让最有责任心的人来承担最大的责任。
伊利最终在大学找到了优势。目前,伊利已经拥有一大批同行业中绝对一流的人才,更多的“第一”和奇迹接二连三被创造出来:2000年同1992年相比,资产总额增长了40多倍,公司现有净资产增长了100多倍。伊利集团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,成为中国乳业的排头兵,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,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机会,使3万多户农民步入小康。